0 0 0

加拿大移民感受:生命不该承受之重

楹进集团
2024-11-14 10:07:10 9

1982年有一部风靡中国的电影叫《人到中年》,懵懵懂懂的我们被大人带到礼堂跟着一起看。看完后只记得演员的名字叫潘虹。中年,对我们来说应该是遥远的事情。

加拿大移民感受:生命不该承受之重
加拿大美景

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岁月,一晃30多年过去了。站在冬日料峭的温哥华街头,我,已然是一个人到中年的游子。

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理解父母的言行。这是成长还是沧桑?

以前总嫌我妈唠叨,现在我发现自己开始变得唠叨;以前总觉得我妈不可思议,明明出门前关了炉子,刚一锁门,又不放心,再开门进去检查一遍。现在,我如出一辙;以前总责怪老妈心不在焉,经常把炉子上的东西煮糊,现在我家的烟雾报警器常常因我而响起……

年轻的时候,不管什么天气一定要风度不要温度,老妈总是唠唠:“寒从脚下生,记得多穿条秋裤。”哪里听得进去?随着年龄渐长,不用提醒,自己默默地穿上了厚裤子;以前从不喝热茶水,认为那是机关老同志喝的,现在冬季的标配是一杯温润的红茶;从前饮食从无顾忌,想吃什么吃什么,妈妈说:“注意不要伤到胃。”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现在,看着同龄中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默默地开始考虑健康饮食的结构。养生的话题开始纳入我和同龄朋友的谈话范围。

而我们这一代的移民,也正式进入了“夹心人”的中年时代。每个人的身上都牵着几个风筝线。

第一根线:父母。应该大部分移民的父母还是居住在国内的。即使已经团聚的父母,有些也并不是和孩子们一起居住的。即便是一起居住,由于文化,融入等诸多原因,父辈们并不一定很喜欢留在加拿大。

于是,对于“夹心人”的第一代移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孝敬父母和自己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点时间或者经济稍微宽裕些的,就每年飞回国内陪陪父母,权当弥补一些缺憾;没有时间的,就给父母办个签证飞过来和他们住上一段时间;再不济的,每周网络上视频见一见也好,起码知道父母依然健康。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观念,让我们因远隔重洋无法在父母膝前尽孝而常常自责。

第二根线:经济来源和房贷。相信每个移民在最初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都会想到“居有定所”,特别是中国移民。中国人对房子的情节根深蒂固,但凡手头宽裕一些,都会想要买个房子,才算真正扎根下来,才不算是“漂”着。

在最终把房贷这个“山”背在身上以后,中年移民正式开始了房奴的生活。因为年龄的原因,竞争的优势变得狭小,背上房贷就生怕失业,所以必须更加努力,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每月扣税后再把房贷,保险,地税,生活费,子女教育费等等除开后,发现所剩无几。视频的那一头父母望着你:“你们生活得还好吧?”这一头:“我们还好。你们自己好好注意身体,保重自己。等我们有空了回来看你们。”隔着屏幕的无奈,一言难尽。

第三根线:子女。虽说在加拿大小学的教育相对国内来说显得轻松些,但是一旦进入中学,那个竞争和压力绝不比国内差,特别是面临考大学的孩子。

加拿大的大学是国际一流的大学,所以想要很顺利的进入一流大学,不付出努力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孩子们在未来能够适应紧张的学习节奏,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少家长从孩子小学已经开始给他们报了不同的课后班。请注意:这些名目繁多的课后班都是需要从你“家庭税后收入”中支出的呦。关键是,这不是一年两年,是到考上大学为止;一个孩子勉强,两个呢?那三个呢?……

接着要谈到考上大学的学费问题了。如果在温哥华本地上UBC或者SFU那还算成本最低的(本省学费优惠,可以住在家里,相对生活费开销少些);去东岸上大学费用加倍(跨省费用高些,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孩子要是考上了美国的大学,费用加几倍(属于国际留学生)。我知道的藤校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大约7万美金。孩子考上了,做家长的让不让去?经济富裕的肯定二话不说买机票。那么对于工薪阶层而言,这就是比较重的经济压力了啊。特别是中国父母,哪个父母会让孩子去背学生贷款?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家长都会把学费啃下来,但是对于家长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的一个至友最近就在为这个事情而焦虑,儿子申请了美国学校,虽然结果还没下来,但是她已经开始担忧,万一录取了,学费怎么办?如果因为经济问题让儿子退而求其次,作为家长她非常自责内疚。虽然理智上她知道儿子会理解父母,但是情感上她不能原谅自己……

中年,一如牵线的木偶,在这几根线来回的制约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中年人,更像是一只蜗牛,渺小却在坚持;缓慢但也在努力;负重却仍心存希望。

人,也许只有经过了年少的轻狂,才能感受中年的厚重,也才有资格去承接老年的云淡风轻。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