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中企对欧洲兴趣超过美国 去年在欧投资增44%

admin
2024-11-27 18:36:17 6

外媒称,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欧洲已经成为中国首选的西方地区。近几年,尽管投资欧盟存在历史、地理、法律、语言、社会和文化复杂性,欧洲还是吸引了中国寻求投资机会的国有和私营企业。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5月10日刊文称,与贸易和旅游不同,投资是长期的承诺,中国企业正在寻求稳定可靠的环境。在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在欧洲鲜有重大投资,而2010年以来的数字表明了真切的投资浪潮。


根据贝克和麦肯齐律师事务所以及纽约荣鼎咨询公司联合公布的报告,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总量从2010年的60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550亿美元。2014年至2015年,年投资额从180亿美元增至230亿美元。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经济智库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估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如下:19%投向欧洲(139亿美元),13%投向北美(114亿美元),后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接收国。


文章称,中国在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去年增长了44%,今年可能大幅飙升,尤其是头号投资方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预计会收购瑞士农化集团先正达公司(交易价值430亿美元)。


去年,中化集团77亿美元收购了世界最知名轮胎制造商、意大利倍耐力集团。


另一个投资欧洲的中国大企业是大连万达集团,它以3.2亿英镑并购了英国圣汐游艇公司,并参与英国和法国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文章称,欧洲对中国投资者吸引力越来越大有众多原因。


首先,2008年债务危机是个关键时刻,当时中国政府开始购买欧洲债券并投资基础设施企业,一个例子就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现在,这个港口几乎全部由中国运营,因为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4月份从希腊港务局收购了一号码头67%的股份。


第二,在欧元贬值的推动下,欧洲正在去工业化。像意大利、葡萄牙乃至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为中国企业在汽车、食品、能源、交通、奢侈品、娱乐和旅游等领域提供了机会。


第三,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不像中美关系那样竞争激烈,后者为争夺大国优势而斗争。


第四,尽管这些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些单个的商业决策,但它们也源自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对外配置资本的政治决策。在非洲或亚洲,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是为了寻求自然资源;在欧洲国家,重点是获得品牌和技术,在国有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和主权基金帮助下通过国有企业扩大中国的足迹。


文章称,中国交易的增长也与中国和单个欧洲国家的双边关系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接收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都与中国缔结了自己的一套关系。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机制下,这16个国家每年与中国举行会晤。


欧洲国家争夺中国消费市场份额,如今它们又在竞争中国资本份额。在美国,由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审查特定领域和交易中的国家安全问题,而欧洲国家没有此类机制。


文章称,中国对欧投资并非没有问题。


第一,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人力资源是个复杂的问题,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一样,他们发现难以向欧洲管理者转交权力。在许多情况下,欧洲雇主扮演着“表面”角色(尽管也有出现欧洲高层管理者的罕见例子,例如联想集团)。


第二,创造有限的就业岗位:由于缺少透明度,很难确定中国企业实际上雇佣了多少欧洲人(估计大约四万人)。


第三,许多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是国家驱动的,这些企业与银行关系良好,可以轻松获得低息贷款投资海外,实现其收入多样化。


在欧洲,政府和民间关于欢迎中国投资的长期利益存在争议。中国形象并非总是正面的,这一点起不到帮助作用:例如,中国对外投资的两大接收国德国和意大利仍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德国只有34%的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


最后,欧洲对中国许多领域缺乏互惠多有抱怨,例如金融、电信、媒体、后勤和医疗保健领域。


欧盟希望双边投资条约(如果在今年或明年签署)的进展可以改善局面。但中国增长模式的改变会导致资本持续外流,那可能会造成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净债权国。(编译/卢荻)



资料图片:巴黎吸引了大批中国购物者,也吸引来中国购买商业中心的投资。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