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后探索更多精彩内容!
身边很多朋友是70后、80后的一代中国移民,他们的孩子渐渐要到读小学的年龄了。这一代移民父母,多是自己在中国受过基础教育,然后到通过留学移民或者技术移民在北美定居下来的,对中国对北美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两边教育的利弊都看得比较清楚。最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开始出现一个新纠结:要不要先送孩子回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再回北美读大学?
在中国,很多人想移民北美是冲着这边的教育而来的,但已经移民了的人,反而会考虑把孩子送回中国读中小学,这恐怕让很多人意想不到。
但对于一些海外移民来说,这其实也不是新鲜事。就在不久前,有个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杭州二中女孩郭文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媒体以“近乎完美”来形容她。杭二中是杭州最好的高中,郭文景在学校里成绩优秀、文体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常棒。能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学生,是非常难得的。
但很快大家就知道了,这个优秀的女孩虽然是在中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但她其实本来是美国公民。她的父母是MIT博士毕业,在郭文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把女儿送回了杭州读书。
有美国公民身份,但被父母送回中国读小学中学、去年被哈佛提前录取的郭文景
网上有传她的小学同学写的关于郭文景的经历: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刚从美国回来,中文、数学都赶不上进度,成绩并不突出,当时情况不清楚,但她父母估计就此问题有了重视,二年级的时候她各科成绩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她小时候英语是很正宗的美式口音,估计国内待太久了现在英语虽然依旧流利却被同化出中国口音来了哈哈哈,觉得蛮有趣的一个点)并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
还有就是,让我觉得很敬佩,她是真心热爱她最擅长的编程,她父母都是MIT毕业的科技公司人才,对她兴趣的培养也占了主要的优势,家境也是非常富裕。记得她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会编写简单的单机游戏了。作文,奥数,科学竞赛也总是拿奖,经常担任学校活动的主持,长得也特别可爱,性格也很温柔大气,总觉得当时明明同龄的她看着比我们却成熟好多。是不管老师同学都会佩服的别人家的孩子。”
郭文景的经历起码能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她的父母是非常注重女儿的教育的,把她送回中国一定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其二,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确也给了郭文景很多帮助,像杭二中这类最好的中国高中,教育方式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填鸭应试教育,而是开始看重各方面的发展。
为什么本来已经身在美国了,父母还要专门送郭文景回中国读小学初中高中,然后再回美国读大学?其实,虽然北美的大学名校享有盛誉、资源丰富,但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于华人来说。
首先是关于学校的风气。
北美的中小学,有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学费全免,但是教学质量总体上是让华人父母担忧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学区也有学风很好的学校,但更多的比较松散。在幼儿园和小学,学校里教的东西很少,大部分时间是以玩为主。
身边就有朋友讲过,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小班时是在私立幼儿园读的,一年时间里,读书认字都有不少长进,孩子也开始很爱看书;但之后因为搬家转学到了附近的公立幼儿园读大班,这接下来的一年中不仅什么都没有学,更连以前的东西都忘了,书变得也不怎么爱看。所以到了读小学时,他们决定必须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
除了教学质量堪忧,而到了中学、进入青春期,社交和谈恋爱就开始成为这边学生的重要生活内容,孩子在同学中是不是Popular,成为了他们自身价值认定的主要标准,这也是让很多华人父母非常担心的方面。再加上北美各个地区的政治风气越来越激进,关于同性恋、变性,乃至性交等敏感话题在学校里出现得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有些地区,学校的厕所都要开始不分性别,这些都被很多华人父母所诟病。
在美国的高中环境里,很多学生更看重社交,Popularity常常比学业更重要。
在私立学校,学风要严谨很多,特别是男女分开的私校,被男女关系等问题干扰的可能性也更少,同时这些私校也无需采用公校比较激进的性教育大纲。但在私校,又要面临新的问题:学费通常很高昂,除了学费之外,更要面临时不时各种名目的募捐。
好的传统私校,里面的孩子很多是本地的富二代官二代,更有自己的圈子。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募捐,其他同学的父母都是几万几万地出,年收入十多二十万的华人父母有能力打肿脸充胖子吗?此前也网上看到过一个送孩子去了多伦多最好的男校Upper Canada College的华人父母的例子:他们家庭年收入有四十多万,住着一般人看起来的已经很大的独立屋,但是孩子每次只去同学家给别人过生日,从来不敢请同学来自己家里过生日,因为和同学的豪宅比起来,自家的差距太明显了……所以,没有足够的家底,好私校也是不敢随便去读的。
其次,还有文化传统的问题。
作为华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文化和家庭传统,这不仅仅是会不会说中文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在中国,对父母的尊重和孝敬是我们从小就浸淫其中的文化氛围。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国长大的绝大部分人来说,作为子女去照顾年迈的父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怕我们移了民,安定之后也会想方设法让父母也来北美,或者自己经常回去,让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这种文化的形成绝不仅仅来自于父母的说教,它更在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小时候在学校里,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学习的课文,乃至每天接触社会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让我们接受这种传统。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完全身在海外,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完全不会产生孝敬父母的这种想法:这边的社会环境告诉他们,子女和父母是完全独立的人,几年不见面也是正常的事情。父母老了之后,能偶尔去养老院里看看,已经非常不错了。这并不是说华人移民指望孩子将来赡养自己,而是因为我们有看重家庭和亲情的文化,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起码能常常在一起,也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感受到天伦之乐。
但让孩子回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同样也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首先,就是国内的环境污染。
国内各个城市的雾霾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教育质量高的大城市。不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杭州成都青岛武汉,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是雾霾覆盖。全国来看,可能仅有厦门等几个地方相对来说好一些。
环境问题对孩子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就在***朋友圈里,国内父母三天两头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打吊针的比比皆是。他们不是不知道抗生素不能多用,但实在是没办法。还有其他什么食品安全问题、疫苗问题,实在是数不胜数。一想到这些就让父母们不寒而栗,实在不敢随便让孩子回去长住啊。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分离。
孩子回中国读书,移民父母却很难丢下这边的工作。难道就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变成一年见一两次面的留守儿童吗?我们都知道,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期间最重要的因素。除非父母的工作本身就可以国内国外两边跑,否则这也绝对是很艰难的选择。
这各个方面的利弊,现在让新一代移民父母们非常纠结。而这其中,纠结的核心其实也并不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而是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问题。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一定有教学质量很好的学校。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最好的中小学,也早已不只是应试教育,而是很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
但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让家成为一个怎样的家,这才是父母在面对孩子教育时最纠结的地方。每一种文化、每一个社会,对此都有不同的认识。或许,对孩子和家庭看得越重要,这样的纠结就越多吧。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