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清华北大比国外名校差在哪里?

admin
2024-11-27 22:23:37 4

1、师资


清北确实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师资,但比起国外超一流名校来说还是差得不少。美国多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吸引的研究人员、学生(未来的研究人员)质量也很高,美国国内排名50+之后的学校里仍经常可以看到大牛,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师资力量之强,竞争之激烈,顶尖院校自然更不用说。



有一天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里看到的,大概意思是,姚期智这样的人,放在中国,无疑是顶头的大人物,放在美国,只是无数科学明星中的一颗。


2、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这一点对大学排名没有任何贡献,某种程度上与题主真正关心的问题不相关,却是我认为与世界名校差距甚远的一点。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也都有各自培养学生的模式,我不反对。然而在清华,固化的培养模式和僵化的所谓“标准”,极其严重地压抑了个性。


首先GPA导向的思想根深蒂固,改革GPA计算方式换汤不换药。GPA至上的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大部分资源,比如推研至其他院系的机会、转专业的机会、奖学金(某院系不论什么类型奖学金,体育、文艺等都按申请者GPA排名来评定,呵呵)等等。这样的氛围把所有人都逼上梁山,很多同学爱好不敢花时间,想改变方向又畏手畏脚,又不得不承受每天学着自己没热情、不擅长的东西的痛苦,某些工科专业尤甚。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当时室友零基础新学口琴,另外一个室友看着他努力吹出断断续续的音调,只说了一句:你作业做完了吗?


还有前几年的所谓的“素质测评”,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当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靠学校制定的打分标准一条条评定时,大学和商品的量产车间有何区别?


人文艺术教育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多元化迟迟得不到实现。我认为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引学生形成独立(注意是独立而不是主流或者政治正确等等)的思想和三观,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人生,明白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该做什么,怎么做。人文艺术类文化素质课程的落实和最后效果到底有多糟糕我想校友们都明白,不展开。没有了人文思想的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浸淫在主流氛围中,本来欣赏北大的跟着同学黑着黑着最后变成瞧不起北大,带着学术理想进校的在身边一片劝退声中变得极端现实主义。我(本人理科生)在上一门艺术通识课时专心记笔记,旁边来水学分的同班同学竟然略带嘲笑地说我可真努力,要给我鼓鼓掌。


清华在多元化倡导这方面做得极差。第一没有积极引导。人文素质类课程只做表面功夫。宣传的价值观单一,是哪种类型的价值观我想大家心里也有数。不信的去看看紫荆周围那一圈海报,或者每年新生军训时候学堂路上的旗子。更可怕的是不断压制“非主流”,“不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我见到的就有:某同学习惯独处,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被导员叫去喝茶以后,后面几乎每次出席但从不说话;某班学生节DV因含有针砭时弊内容,一审二审都被老师了打回去,被改得面目全非;某LGBT平权组织办活动,活动前一天惨遭X委封杀。即便是圣母大学这样传统的天主教学校,尚能力排万难,支持LGBT学生参与学校活动。


但这不能怪清华,因为上头有政治要求。由于中国相对西方国家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这样的状况至少要持续十几年。十几年后,清华的排名可能又要攀高几名来到top20甚至top15,国际知名度和地位进一步提升,但在我眼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一天不实现,清华大学一天就不是世界一流,更多是专业领域人才的顶尖培训机构。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