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后探索更多精彩内容!
新加坡医疗系统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之一,全球排名第六。这个成绩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医疗体系建设改革,新加坡实行了一项改革,将医院管理权限由卫生部转移到重组医院私人有限公司,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管理灵活性,优化了运营效率和资金效益。本篇来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医疗体系。
01、新加坡的公共医疗体系
每年,多达50万人次的海外人群来新加坡接受医疗服务,而新加坡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年支出却只占全国GDP的4.25%(世界银行2015年数据),低于中国的5.32%,更远远低于美国的16.84%,新加坡医疗体系的高效可见一斑。
新加坡医疗体系能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得益于政府严格执行的“转诊”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病去诊所,大病去医院"。一般来说若非紧急情况,病患都需要持有诊所医生的推荐信才可以预约医院中的专科医生。这种做法可以减轻医院的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
一、新加坡诊所
诊所作为面对病患的第一线,类似于国内医院的门诊部。诊所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综合诊所(Polyclinics),另一种是家庭医生式诊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
Polyclinics由政府经营,对于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病患有一定折扣,自然来这里问诊的病患更多,往往排队等待时间就会长一些。
GP Clinics则是私人运营,费用相较于综合诊所贵一些,自然来的人少,等待时间比较短, 适合不差钱想早点见到医生的病患。
二、新加坡医院
新加坡医院分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社区医院,在功能上,有应对各种病患的综合医院,也有专精单一医疗方向的专科医院。新加坡有8所公立医院,包括6所综合医院、一所妇幼医院和一所精神病院。综合医院提供多学科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设有24小时急诊科。6个国家专科中心提供癌症、心脏、眼睛、皮肤、神经科学和牙科保健。此外,还有9家私立急症护理医院。
公立医院的床位数量约为80%,私营医院为20%。大多数急性医院护理由公共部门提供,公立医院作为公共医疗设施,接受不同数额的政府补贴,病人支付差额,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应对的病人更多所以往往需要预约和排队。若非急诊,一般不会接受walk-in的病患。
而私立医院主要依靠保险和自费。私人医院的环境更好,服务更周到。但是医疗费用高于公立医院,也因此应对的病患会少于公立医院,病人往往不需要排太久的队就可以得到治疗。
02、新加坡的就医流程
新加坡公共医疗设施的就医流程如下:
新加坡医院实施严格的分层级的医疗系统,可以有效的将病患分流:如果病患只是身体轻微不适、无生命危险,应先去诊所就医,不能直接去医院门诊。诊所初步诊断后会确定病情严重程度:若病症轻微,则会开药和病假单(MC)让病人回家养病;若症状严重或诊所医生无法诊断病情,则会开出推荐信(refer letter)让病人去医院的专科门诊进一步求医。而对于比较紧急的情况,可以选择直接前往医院的急诊就医。
一般来说,轻症都可以在诸多诊所得到医治,难以解决的则被转诊至公立或私立医院。而社区医院则承接着从大医院治疗后需恢复及综合护理的患者病例。主要提供的服务有:对患者的密切监测护理,康复治疗以及临终关怀服务。例如中风后肢体肌力较弱,功能急需恢复的患者,或如急性心衰病情刚稳定,但仍需密切监控并相应调整药物的患者等等。
03、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体制
新加坡政府的医疗保健体制也独具匠心,提出了“S+3M医疗保险体系”,即政府补贴(Subsidy)、保健储蓄(Medisave)、终身健保计划(Medishield Life)以及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四者相结合,控制医疗保健服务的供应以及对公共医疗保健机构补贴的方式,降低民众医疗保健费用,把纵向的自我积累与横向的社会共济保障以及政府为贫困人群的最后保障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每个新加坡人能得到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政府补贴(Subsidy)
新加坡政府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类型来为病人提供财政补贴。其中,就门诊看病而言,政府为成年人补贴50%,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补贴75%。而对于住院患者,根据住院条件的差别,病房分A、B1、B2、C四个等级。对各等级病房的补贴率分别为0、20%、65%和80%。如果每次总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即可启动保健储蓄。
新加坡倡导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以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成本过高,会将低收入者挡在门外;综合医疗体系低,会造成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等问题。这一体系的建立在对国民提供高效卓越的医疗服务同时,对控制医疗费用的总支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保健储蓄计划是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的强制性个人储蓄,可用于支付住院费用与购买个人医保。保健储蓄可以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支付本地医疗费用,主要是支付公立医院和某些获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医院的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
筹资方面,保健储蓄的费用缴纳由雇员、雇主共同完成,雇员和雇主按照政府设定的要求缴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员工实施不同的缴费率。新加坡政府还为保健储蓄账户累计缴纳金额设定上限和下限,超出上限金额的缴费将转到中央公积金的其他账户。关于保健储蓄账户资金的使用,政府制定使用指南,并且根据医疗环境和国民就医需求作出适时调整,不断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允许个人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和孩子)动用彼此的保健储蓄基金,但政府也对保健储蓄基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管控,既满足人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负担性,又防止过度医疗现象发生,避免保健储蓄基金过早耗尽。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人们的收入情况,向新加坡公民的保健储蓄计划账户“充值”,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和45岁以上人群,对其拨款资助,用于补贴医疗卫生支出。
三、终身健保计划(MediShieldLife)
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创建于1990年,这是一项基本的、低费用的医疗保险计划,其实施理念是帮助那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或所需巨额医疗费用的重大疾病患者。长期治疗的患者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不仅会增添家庭开销,而且会耗尽保健储蓄金。所以,健保双全计划可以保障这一群体仍然能够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其实,健保双全计划自动覆盖全体国民,除非个人要求退出,90%以上的民众参保,但新加坡政府仍在努力提升覆盖面,争取全民参与。
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可以用MediSave户头的存款去投保,可以报销在新加坡的部分住院与手术费用。健保双全计划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终身健保取代,MediShield升级为MediShieldLife计划。不过,作为一项基本的个人医疗保险,MediShieldLife提供的只是最基础的保障,所以,新加坡政府允许公民与永久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个人医保IP(Integrated Plan)来补全医保保障。
在筹资方面,健保双全计划的参保人员每年缴纳一定的保费,根据参保人员的年龄设定梯度保费,保费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使用健保双全计划方面,根据参保人员就医时选择的就医条件对其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同时,健保双全计划还允许在特定门诊接受化疗、放疗、肾透析等治疗项目的补偿,也对解除重症监护后转入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补偿。新加坡政府对健保双全计划的资金使用制定了严格的补偿机制,该计划的设计理念就是强调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并推崇精细化管理,减轻个人和政府的医疗支出压力。
四、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
保健基金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在1993年设立的一个捐赠基金,帮助那些已经得到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补偿之后仍然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贫困患者。这些捐赠基金的收入会分发到公立医院,无法自行承担住院费用的新加坡人可以申请保健基金的援助。每个医院都设有保健基金委员会,负责审批和发放。
保健基金计划使新加坡最贫困人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服务保障,该计划构成他们最后的安全屏障。在筹资方面,起初新加坡政府注入2亿新元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向保健基金拨款。后来,为了提升保健基金使用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再行成立银发族保健基金(Medifund Silver)和少儿保健基金(Medifund Junior),以保障老年人群和少儿权益。享有保健基金资助的患者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患者及其家庭只有在接受政府补贴、使用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计划之后仍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并在保健基金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满足以上条件的患者才会获得救助,患者可以向指定机构的医务社工寻求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提出保健基金资助申请,相关机构的保健基金委员会进行审核,给予批准或驳回。
新加坡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了长期有序的分级诊治,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医疗资源,覆盖了国民绝大部分的医疗需求。新加坡政府充分调动了社会医疗资源,令私立体系分担了政府建立健全基层医疗体系的财政负担。不得不说是结合国情建立的高效的医疗体系。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