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后探索更多精彩内容!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清晰的移民打分制度不同,新加坡对于新移民需要满足的具体条件从未进行过任何官方公开。外界对于新加坡在审批公民/永久居民申请时所采纳的标准大多只能通过申请获批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近期,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Josephine Teo)在国会上首次清晰地对新加坡遴选新移民的标准进行了回答。本次回答信息量极高,因此狮城卓越团队特地对杨部长的回答进行了整理。
新加坡是否需要“入籍考试”?
近几年,新加坡有不少声音表示应该对新移民施加严苛的“入籍考试”,考察新移民对于新加坡的历史、地理、社会以及本地人文风俗等的了解程度。部分发达国家(例如瑞士)早已正式施行了入籍考试制度。为了确保新移民融入新加坡,新加坡是否将会效仿瑞士,推出“入籍考试”?
对此杨莉明部长的回答是,类似瑞士“入籍考试”这样的制度“不适用于新加坡”。
杨莉明部长认为,“只要是考试,就会有弊端”。她以瑞士的入籍考试为例,举出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弊端:
瑞士入籍考试的试题范本已能轻易在网上找到;
只要给出瑞士移民局想听的正确答案就能通过测试,哪怕申请者根本没有真正融入瑞士社会;
面试环节需要出动大量人力,人员质量也参差不齐;
2021年,瑞士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当地新移民并不把自己视为瑞士公民。
从杨莉明部长的论据可以看出,所谓的入籍考试其实形式大于实质,对于新移民的融入度并没有保证。而且耗费人力财力,从公共支出角度考量也不划算。因此,新加坡不太可能对新移民采用入籍考试。
新移民需要进行英语测试吗?
之前,新加坡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Pritam Singh)曾经提案,认为应该将“英语水准测试”作为新加坡遴选新移民的条件之一。因为根据2010~2020的新加坡人口普查显示,新加坡讲英语的家庭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32.3%升高至2020年的48.3%。以英语水准作为门槛,也能减少由于语言沟通不畅而产生的摩擦。
杨莉明部长认为“没有必要”对新移民进行英语水准测试。并且,她对毕丹星的这一提案“深感意外”。
杨莉明部长认为没必要对新移民测试英语的原因如下:
首先,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的申请者,大多数都已经生活在新加坡好多年,尤其是那些在新加坡工作的申请者。他们能说流利的英语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自然没必要刻意再测试。
至于那些英语不流利的申请者,他们很可能是那些新移民的配偶们,也和新移民来自同一个国家。如果对这类申请者进行英文测试,只会让人觉得新加坡在表达不欢迎这类新移民的态度,对于新移民的申请显然没有帮助。
杨莉明部长称自己每天都会见到一些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新加坡本地国民,她认为应该不会有任何人觉得这些新加坡国民融入新加坡的程度比其他人低。例如,新加坡随处可见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er)中不少新加坡本地从业者其实并不能流利讲英文,但是他们作为土生土长新加坡人,不可能说他们“没融入新加坡社会”。
工作准证申请采用打分制的理由
虽然新加坡的公民/永久居民申请并不采用打分制,但是工作准证(EP)从2023年9月起将对所有新申请者采用打分制。在这一称谓“COMPASS框架”的打分制下,所有EP新申请者必须凑够40分才能获批EP。
外界不少声音质疑,为何EP申请可以采用打分制,而公民/永久居民申请却不采用打分制?杨莉明部长认为,EP申请和新移民的考虑内容不同,所以评判方式也不同:
EP 申请的考虑因素截然不同。EP主要是为了补充新加坡的劳动力。
对于大多数EP持有者,他们有未来不居住在新加坡的可能。对于公民/永久居民来说,未来彻底离开新加坡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因此,在审批公民/永久居民申请时,还必须额外考虑人口构成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
由于公民/永久居民是“永久授予”的长期身份,所以新加坡有必要在审批过程中更加谨慎。
新加坡筛选新移民的标准
在本次讲话中,杨莉明部长对于新加坡筛选新移民的标准进行了正面回答。
杨莉明部长表示,新加坡在遴选新移民时,考量标准有两点:
主要看申请者融入新加坡社会的程度。例如,在新加坡有无亲属、在新加坡居留时长、是否曾在新加坡学校就读、是否完成国民服役;
在此之上,还会考量申请者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学历水平和年龄。
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新加坡虽然没有公开筛选标准,但是有意申请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的申请者,可以从以上两方面进行提升。
同时,所有新加坡公民申请人在公民身份获批之前还必须完成名为“新加坡公民之旅”的活动。活动内容内容由普通新加坡人协助设计,一直保持更新中。这一活动可以帮助申请人更好地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
新加坡不公开移民筛选标准的理由
杨莉明部长表示,新加坡一直不公开移民筛选标准,其实是有原因的:
如果列出详细条件,就会让一些原本没有资格申请公民/永久居民的人对标准加以滥用,来增加自己成功申请的几率。早前就有申请者向新加坡移民厅递交过假证件。一旦公开详细的资格与条件,类似这样情况将更加严重。申请者会开始钻标准的漏洞,移民厅官员也将越来越难以确保申请过程的真实性。
从历史、地缘的角度考虑,也不应该公开筛选标准。新加坡的新公民/永久居民大多来自邻近的国家,因此移民厅从来不公开具体的申请条件以及具体申请人数。这是为了避免这些信息被拿来做文章,扭曲本身含义,挑起国家双边敏感关系或新加坡国内敏感课题。
杨莉明部长的观点很有见地。正如她所说,如果移民厅公布新公民/永久居民来源国的细节,必定会被有心人带节奏称新加坡与某国“更友好”,与某国“不友好”,甚至会产生“新加坡不欢迎某个族裔”的谣言。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