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和大家聊聊新西兰父母团聚移民

admin
2024-11-27 17:52:23 8

(一)


曾在奥克兰的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凌晨九点后,一对中国老夫妇在某一站上车,大爷看司机是中国人,问了一下这车是不是到一个公园?结果,司机用口音很重的中国英语回了一句什么,就扭过了头。老两口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上车碰碰运气,但很幸运,他们找到了目的地。


***移民***(******)表示:新西兰的公交车公司有规定,司机的工作语言应该是英语。所以,那位司机的做法其实无可指摘。但是,明明司机是中国人,却没有给那对老夫妻必要的协助,他的做法违背了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善良。    


道德层面的事情,有时候连法律都规范不了,更别说一个公司的制度了。这件事情,我一直记着,那对老夫妻,让我联想到了几年后的我的父母,也许也会变成他们,在异国的街头孤立无援。所以潜意识里,看不得这片土地出现敌对,冷落老人的事情发生。    



(二)


老年移民该如何融入,是一个小群体但又特别尖锐的问题。作为年轻人年的英文教育的我们,尚且还要有个几年的适应时间。何况是我们年迈的父母。


这里的“融入”,是指不依靠子女可独立生活,买菜,逛街,看病,旅行。在没有华人的环境中,不会感到紧张,害怕或者孤立无援。做到这样,需要老人自身有心里建筑,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包容和儿女的协助过渡。


华人在“团聚”这件事情上的期盼和作为,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人,所以在父母团聚移民没有关闭之前,华人家庭的申请量遥遥领先。还有第三层原因,就要追溯到独生子女这个庞大的群体最原始的需求——团聚。众所周知,我国80,90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这种背景下,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是加倍的相互吸引力作用。


(三)    


前年,移民局暂时关闭了父母团聚移民的申请,也就是说,想替父母通过团聚移民的方式获得新西兰居留签证,可能暂时实现不了了(据说明年会重新开启)。这对这边的华人居民,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父母移民的另一大难题是,像中国这样家庭成员黏度极高的国家与以独立著称的Kiwi(对本地人的称呼)家庭观念的碰撞。


比如,我的新西兰同学Joe问我:为啥你的姐姐生孩子,你要不远万里地飞回去?我说:因为,她是我的亲人啊。Joe说:嗯,但是医院有医生和护士,你回去具体做什么呢?我说:其实做不了什么,可以打打下手,并且给她一点精神支持。Joe:。。。


我想和他聊亲情,他想和我聊独立性,这就是文化差异。即使两边都怀着无比善良和包容的情怀,也无法理解的差异。  


中国式的亲情,是一场不计付出的报恩行动,团聚移民的重点在“团聚”,是华人永远也割舍不掉的情怀。父母为孩子倾尽所能,孩子像照顾下一辈那样照顾年迈的父母亲,看似抛弃了“独立性”,却是中国家庭观念最有特色的标签。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叫中国人。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