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后探索更多精彩内容!
作为一个宜居城市,新加坡还可以变得更令人喜爱吗?
日前市区重建局向公众征询意见,作为每十年一次长期评估新加坡未来五十年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政策的依据。
参与工作的两名学者撰文给《海峡时报》提出这样的问题:
新加坡要怎样才能令国人更喜爱,并在过程中建立国人对国家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者们认为,新加坡已经持续在经济竞争力和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上占据一席,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然而宜居的城市未必一定令人喜爱和独特的。一些“软性”的指标无法量化,它们包括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自豪感。
说真的,住着住着,还真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到底又要怎么解读对新加坡喜爱与否?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宜居城市“这名词是来自以英国为基地的《Monocle》国际杂志,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排名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每每出现类似这样的国际排名,内心总是第一时间搜寻新加坡能否荣登榜上,其实新加坡还并不一定每次荣登类似的国际排名。
看了看,又觉得理所当然。诚然,我们心里是赞许新加坡已经“很好”,可是却不一定好到可以媲美欧美城市,甚至是日本。
这样的内心落差很有趣。
但话说回来我们亦无须妄自菲薄,因为新加坡不只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平衡各方面需求的国家。唯一有意义的是促使我们思考我们还缺少了什么? 还需要哪方面的提升?对于未来我们还有怎样的盼头?还有没有可预见、可实现的长远未来?
从城市策划的角度而言,规划到底还是规划,还是属于硬件的范畴,类似这样的公众对话却是一个极好的平台集思广益;然而更深入和诚实的反馈还需要通过不同管道进行,实践持续性的社会改造工程。
新加坡政府自执政以来向来以精良的规划和敏锐的触角许诺和实现我们目前的生活,创造了令人傲视的富裕物质生活,未来我们肯定配得上更好和平衡的未来。
这个特定的国家机器一直运转正常,唯一的代价就是把国人累着了。这是由于过去的我们频繁于建设,刺激和维护经济发展和水平之余,有时似乎忘了人才是国家的主体。
我们似乎过度关注外在环境的规划,张牙舞爪的扩展和运作着,同时我们国人也需求于物质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豪感,认命于“生活就是这样的咯!”的高压生活代价。
其实,游走多个城市的经验告诉我,每个城市是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味道。
新加坡确实有着舒适的城市生活,街道宽敞,窗明几净,但是装载的人却往往行色匆匆,低头急行,而且笑颜甚少,在服务领域的客气语句是减而减之。
这是个人感受,无须苟同,有时一个城市最吸引人的不是大环境,而是人,人也是一道风景,也可能大煞风景。
2021年新加坡国庆庆典于8月21日在滨海湾浮动舞台举行。今年因疫情关系,限制现场观众人数,仅邀请来自医疗、交通和教育等领域的前线人员观礼。(联合早报)
未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必须平衡个人的工作和休闲生活,这也是许多先进国家令我们羡慕的地方。而新加坡已经大有进展,例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措施早已进入人力规划的范畴。
但是工作得人仰马翻、精神崩溃和身体抱恙的职场个案还是时有所闻,往往它们来自个别的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
更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之后,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绿地,这也是市区重建局坚定不移的方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充分看到绿色空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间接养成户外运动的好习惯。
如今每一个市镇都拥有规划完善的公园,成为居民消闲的好地方;每一寸国土都是家园的延伸,让我们走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融入我们的世界。
绿地的发展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建设中创造绿洲,为忙碌的灵魂带来慰藉,就好像纽约的中央公园一样,地位神圣不可动摇,更别说它庞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至于新加坡的独特性,我们多元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不言而喻,保护传统文化是未来方向。从发扬各别语言文化、保留传统建筑物及丰富其内涵和呈现方式,到配合节庆活动创造独特的文化景观都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鲜明目标。
有时,我们的国名提醒我们,我们什么都爱“新加”上去,其实在新旧之间取得巧妙平衡更有挑战性;有时对既有的、老旧的、传统的,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东西正好端端在那儿等我们发掘和珍视呢!
新加坡对于每个国人都是家园,也意味着不同的期待。未来在积极的塑造当中,对话也必须活络和袒露的进行中。
只有我们快乐的生活其中,能够舒心自在,勤奋工作,休息充裕,我们就是最大、最幸福的受益者。
世界能看到,也肯定会感受到。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