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包容,香港内地居民的真实生活体验

yingjin 2024-09-05 10:40:04 54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位特别热情的新“港漂”。他的热情程度超乎寻常。我们只是一起参加了一个行业交流酒会,恰好我们是唯二的内地人。自从互加微信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他的消息,内容五花八门。无论是询问我哪里有好吃的川菜馆,如何获得八达通消费优惠券,甚至对香港各类问题的看法,甚至他的家庭情况我都在短短几天内了如指掌。从他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来看,我猜测他可能很久没有如此畅快地和人交流了。

融入与包容,香港内地居民的真实生活体验

据统计,居住在香港的内地居民大约有45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的6%。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少有人能完全融入本地人的圈子。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因为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那种初次踏上这座城市时的漂浮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内地人要融入香港社会真的太难了!”

内地人想融入香港人的圈子,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在香港上过学的人应该都知道,虽然班上有内地生和本地生,但大多数时候,内地生抱团在一起,本地生也只与本地生互动。只有极少数的“社交达人”能够真正打入对方的圈子。尤其近年来,去香港读一年制硕士的大多是内地人,虽然人在香港上学,但几乎接触不到本地同学。这种情况毕业后在工作场合也未必会有太大改变,两个圈子各自有惯性,虽然避免不了接触,但深入交往的机会却很少。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语言差异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年来香港的大多数是广东人,他们的粤语扎根于当地的语言文化,而这些年,来自非粤语地区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很难要求他们迅速掌握粤语。即便是北方朋友,也能体会到粤语学习的难度。香港的“粤语保护主义”非常强烈,这种语言习惯并没有因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而改变,粤语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香港的文化。

有人可能会问,香港人的英语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通过英语交流呢?但对于内地人来说,用英语与香港人交流往往会感到别扭。即便香港的英语普及率很高,也不意味着你能够完全听懂那些“港式粤英夹杂”的表达方式。比如刚来香港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表达。

除了语言问题,社交平台的差异也影响了两地人的交流。即使内地人移居香港,许多人仍旧使用微信、微博等熟悉的社交媒体。而本地人则习惯使用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这种差异导致即便线下结识了香港朋友,由于各自使用的社交平台不同,彼此的生活分享与交流会被隔绝。再加上毕业、换工作等原因,没了固定的线下联系,那个香港朋友也许只是微信好友列表中的一个名字,彼此逐渐疏远。

其实,这种社交差异还表现在大家对各自“梗”的理解上。当本地朋友用他们的语言调侃某个话题时,内地人往往难以接话。这不仅限于语言和社交媒体的差异,背后还涉及文化、教育背景,甚至政治观点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双方的深度交往。

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我也曾努力融入本地人的圈子,试图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内地”。但我始终困惑,为什么仅仅换了个城市,融入的难度却比北上广深要高这么多?随着见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问题不在于香港,而在于我们对“融入”的理解。

其实,内地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融入香港人的圈子。设想一下,一个中国人到西方国家生活,是否非得模仿当地人的一切习惯才能算“成功融入”?那些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习惯,不会因为与当地文化不交集就被淘汰。同样的道理,那些在香港生活的外国人,并没有被要求掌握流利的粤语或融入本地人的娱乐活动。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恰恰是香港这座城市包容性的体现。

香港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这里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同一个城市中和谐共处。在这座城市里,无论你是遵循自己国家的习惯,还是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都会受到尊重。

其实,“香港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许多香港人的祖先也是移民,早年的香港人崇尚“狮子山精神”,没有歧视外来人口的口音或出生地。如今的香港依然延续了这种包容与接纳的精神。尊重彼此的差异,享受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这或许才是生活在香港的真正意义。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